报告人简介


图片.png

庄松林

院士,现任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荣誉理事、探月计划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光电子学的研究,目前承担了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重点基金项目,包括“人眼视觉修复”、“光学成象矢量场理论”、“波导光存储”及“光频左手材料”等基础研究。近年来领导的重点实验室在太赫兹技术、光学超分辨成像、微纳光学工程及医用光学工程等国际前沿领域的研究及产业化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Nature Photonics、PRL、Opt.Lett.、Opt.Exp.、Sci.Rep.等发表论文300余篇,著有《光学传递函数》一书。    

 196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79年赴美访问研究;1982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5年、1987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89年获第一届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199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获优秀突出贡献回国人员荣誉证书;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获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荣誉称号。


图片.png

            郭汉明

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获得霍英东基金及上海市曙光学者、科技启明星、晨光学者称号。以项目负责人承担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创新项目、各类人才类项目共10余项。目前主要从事纳米光学显微成像、拉曼光谱技术、光谱数据及图像处理方面的研究。研制出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持式拉曼光谱仪。已经在《Nature Communications》、《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Web of Science总计他引次数达到300余次,单篇他引最高90次。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国际著名期刊审稿人。

图片.png

博导,2009年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荣获国家优秀青年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东方学者”“曙光学者”、“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启明星”、“浦 江人才”、“晨光学者”等人才称号。目前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课题)、两项国家重大仪器专项(课题)和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青年)共计六项国家级项目以及上海市项目若干。现今共发表国际 SCI论文四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三十余项,二十三项已授权。其中有三项发明专利已进行了科研成果转化,直接经济效益185万。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太赫兹波的超快产生和调控研究、太赫兹波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研究。

                                                                              

       图片.png

  叶坚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广慈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兼职研究员。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毕业于浙江大学(2000学士,2003硕士)和比利时鲁汶大学(2010,博士)。曾任英特尔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材料工程师(2003-2005)、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2010-2013)、美国Rice大学访问学者(2011)。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表面等离激元纳米材料和拉曼光谱的生物医学应用,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ACS Nano、Biomaterials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共发表论文70篇,被引2400多次,H因子为28。曾被ACS Nano期刊邀请撰写Perspective文章一篇,被邀请为Springer出版社撰写英文专著一章。

图片.png

  俞晓峰

200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专业,2006年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工程专业。2008年加入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主持参与了多款实验室高端分析仪器的研发,研制出了基于数字光源的CCD-AES、全谱直读ICP-OES、四极杆ICP-MS、三重四极杆的液质联用仪,同时还参与主持了如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省重点研发计划等一批浙江省和国家级科研项目。

加入聚光以来,先后担任部门经理、技术总工等职务,培养了一只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仪器研发队伍,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2015年作为第一负责人完成的《高性能全谱型光谱分析仪器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获得杭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奖励。

 图片.png

                           陈斌

学习经历:

1982.2.毕业于镇江农机学院机械制造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90.7.毕业于江苏工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2001.6.毕业于江苏理工大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从本科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从事农产品品质的光学检测方法的研究,担任本科和研究生的农产品品质无损快速检测、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光谱分析等课程,其中《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2008年获国家精品课程荣誉。参加相关课题20余项,其中国自基金6项,主持国自基金面上项目3项,主持国际合作重点研发项目1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项,主要参与国家重大仪器专项1项,发表文章共计100余篇, SCI收录20篇,EI收录30篇,主编国家“11.5”,“12.5”教材《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2部,专著《食品与农产品快速无损检测新技术》1部。目前的研究方向食品与农产品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和智能光谱分析仪器的研发,指导研究生50余名,其中博士8名,食品科学与工程方向的硕士研究生40名,测试仪器方向研究生10名。

现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与应用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光谱仪器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分会常务理事、近红外分会苏沪工作站主任等社会兼职。


图片.png

陈良尧

物理学博士(1987,USA),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4),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8),研究成果多次获奖,荣获国家颁发建国70周年纪念章(1949-2019),以资鼓励。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光学性质研究,包括多种高性能光谱仪器的研究和应用等,努力促进这些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图片.png

             杭纬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分析仪器的研究和发展,包括质谱仪器的研制、信号检测新技术的开发、离子源及其接口技术的研究、其他分析仪器与质谱分析法的联用新技术;分析仪器的应用,包括以质谱为核心的各种分析仪器在生物、医药、环境、材料、冶金、矿产、安检和商检等领域的应用。先后主持美国能源部、国土安全部、疾病防治与预防中心资助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基金课题、面上项目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多个项目。在Sci Adv、Angew Chem、MS Review、MCP、Nano Res、MCP、AC、ACA、JPR、JAAS、SAB等期刊发表论文逾150篇。

图片.png

陆峰

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导,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谱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从事药物分析学、分析化学、分析仪器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20余年。近年来致力于分子光谱技术在药物生物分析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组织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近10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申请与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奖励。

         图片.png 

吕弋

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Luminescence (Wiley) 副主编,JAAS (RSC)、Applied Spectroscopy Review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国测试》等学术刊物编委,四川省光谱专委会主任,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和四川省科技厅等十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研究兴趣主要包括光谱和质谱分析等,在Anal. Chem., Chem. Commun.等学术刊物SCI论文15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10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一等奖3项。

图片.png

                       邵学广

博士,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分析化学》等多种期刊的编委、中国化学会理事、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和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天津市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2002年获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10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

主要从事化学计量学及其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开展了实际复杂体系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研究,建立了系列用于近红外光谱信号处理和建模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及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和产品质量评价方法。近年来,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温度效应,开展了“温控近红外光谱”技术和方法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编著、翻译或合作出版学术著作5部。

图片.png 

            王哲

19753月出生,清华大学能源动力工程系教授,副系主任

长期从事热力系统建模与仿真,热工测量等方向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近80篇,2011年入选清华大学211基础人才计划;获得2017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近5年,作国际会议特邀报告20多次

 图片.png 

   吴海龙

理学博士、工学博士,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化学教授(二级,2008-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创室常务副主任(2001-2004,正处)、主任(被国家教育部二度聘任,2005-2010)、顾问及学术委员会顾问,湖南大学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长期负责人。


  图片.png 

           徐开凯

2014年入选四川省特聘专家,2017年入选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IEEE Senior Member。现任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顾问编委、Electronics Letter副主编、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客座编辑等,并担任IEEE纳米技术委员会光电子技术委员会主席、IEEE电子器件学会光电子器件委员会成员等。

其全硅发光器件被Wiley-VCH期刊PSSA选为后封面,迅速由Advanced Science News以Press Release发布。申报人在该研究领域拥有2篇ESI热点论文、1篇ESI高被引论文(均为第一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被包括美国、欧洲、荷兰、中国的院士专家学者,以及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荷兰恩智浦 (NXP Semiconductors)、美国索雷博光电科技(Thorlabs)等半导体光电公司多次引用和正面评价,被Compound Semiconductor、IEEE Innovations等产业杂志,以及科技日报予以专题报道。在IEEE, OSA, SPIE等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5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及其他科研项目若干项。培养的学生: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专项奖学金一等奖,取得的成绩被PIC Magazine以期刊封面的形式予以重点展示。











扫一扫

手机查看更方便